刻了一套廿四节气印章
套章我刻的不多。早年买到过一套毛主席《沁园春 雪》的诗词套章,是名家刻的,翻刻过一套三夹板料的,早不知弄丢到那里了。后来见到人家刻过全套的《心经》,觉得里面没几句可以单独取出来用的,也曾刻过几句玩过。这回刻廿四节气套章,是正好翻到1986年一本古诗词台历,上面有好几方节气印章,省了我查篆体字,于是就下了刻一套玩玩的念头。这是从去年年底刻起,刻到昨儿完工,打拓了两套,前边题了签,后边落了款,准备送人。
不是用一套石章料子刻的,是杂料组合。有潘家园买的烂石头,有的就是走眼买的带钉的——软的印面中带着砂砾硬铜矿料子,有的整个就是非常硬的印面,反正好料我也舍不得用在这个上面。
好在印面都只有两个字,好多节气用字还重复,须稍稍避开一下。总的这回带老家的章料已经用到枯竭,还差几方,怎么办?用黄杨木代替,用去年小武基淘的名木残料磨成的印章料代替。黄杨木好刻,有多年刻它的经验,名木残料我已经刻过几方,因为印面是黑的,写印稿不易,要用浅色的颜料写上去才能看清楚。还有这些硬木,不如黄杨细腻好入刀,可以刻出金石味,这就要在写稿时就注意到,有的印章特有的金石味道,要安排,不像在石头上刻,刀过去自然会有金石味。
一开始没有精心组织安排,遇着先刻什么就刻什么,没有按全年节气顺序刻,居然刻了两方重复的,立秋重了,大寒也重了。那就拓的时候有意安排一下。我还想,到京之后用石料替换下黄杨的,变成一套全是石料的套章。要归在一起,使用时好找。
近些年我刻章落款,喜欢留节气款,譬如清明前、大寒前等等,不留具体日期,因为有的章也不是一天刻成的,今儿写稿,明儿、后天刻的也有,有时一天连刻三枚的也有。
放在一起,廿四颗印章,也成了气候。我见京中有的刻字摊,为游客、为老外专门刻章的,有名章、闲章的,都是一个风格,一个模子里出来的。没有多样性,只有一种匠气,所以也成不了大家,只是刻字匠。只有一张面孔,自己看了也会生厌。怎么布局、怎么下刀各人是会有个人的风格出来,只是有的时候要追求变化,有艺术追求。任何艺术都忌讳雷同,自己也不能重复自己。
这套廿四节气印章,是实用闲章,可以用到邮寄封片上。后面有闲工夫,我还要把中国传统节日刻出来。这个没有几颗,能在今年完成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