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老铨网舍

不妄言 不缩舌,一如既往当喉舌;勤读书,勤学习,再接再励慢生活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老铨网舍 主人:王老汉 老铨 尘室主 主妇:王婆 多摇摇 小两口:松风水月 ,网舍有2000篇乱弹琴、近五万张京城、老家、全国几处风光,有近些年淘的宝葫芦、老了怎么带着儿孙玩,玩有传承,也有讲究,留了一点老儿的心得。

家庭音像资料收藏  

2012-11-16 06:43:04|  分类: 收藏谭屑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

 

家庭音像资料收藏 - laoquanaaa - 我的博客

 

家庭音像资料收藏 - laoquanaaa - 我的博客

 

家庭音像资料收藏

——家庭文化积存漫谈之二

以前家里有喜欢拍照的,老照片、黑白照片都是重要的家庭文化资料积存,之后有彩照,再后来有了数码摄影,手机、数码相机,可以走到哪里拍到那里。只是一般家庭的镜头都是对着小的,很少对着老的。记录孩童成长的多,记录老人老化的少。

一般人家里,也是重视照片拍摄,而不重视其他。现在条件好了,中国普通家庭也都进入数码时代,只要视野宽一点,有的资料就留下来了。其中也别是声音资料、DV资料,错过了机会,有时补是补打到的。自己电脑里装不下可以放网上,自家OO,土豆网都可以。

我们家没有祖父、父亲这方的音像资料,他们都去世早。老祖母在世时,已经有收录机,合肥的表弟回来省亲,给祖母录过一段音,这是在八十年代初,我从省团校已经调回常州,那是祖母的晚年,没几年祖母就过世。我手头至今没有从表弟手里把祖母的声音资料拷回收藏。不知他们丢失没有?

但我有丫头很小时,当时还在幼儿园的录音资料。我们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添置了常州无线电总厂出的“星球”牌收录机,是单卡的。我买了点空白磁带,常常从新开设的调频电台收录名曲。有年夏天,丫头拖着凉鞋在清潭家中,奶声奶气地跟我说个什么事,我正好收录机开着录调频台的立体声名曲音响资料已经结束,有意把她这段声音给录在后边。无意录下,非常珍贵。尽属偶然,是当时信手录下的,越留越珍贵,准备以后放给她的孩子听听,只是这资料是磁带录音,一直没有转为数码资料,播放还是不很方便。我一直想在旧物市场淘一台能转换磁带到数码的机子,至今没有淘到。我那数百盘当年买的、翻录的曲子很想放在更新的播放工具里再多听几遍,市场上也很少有这样低价的转换服务。请老同学燕京搞过几盘,自己的东西很多,不好意思占用人家许多宝贵时间。

那几年我在宣传部政研中心,常州电台邀请我做节目。多数时候给他们写文字资料,写个理论稿子,他们什么时候播出,广播节目报上有预告。我到播出时段录下,他们有一次也请我到录音棚里录过一次节目,还在大庙弄。那是电台里第一次播出我的声音,当然很宝贵,也录下。认识电台的几位人士,有的没有录到的播音员口播的,请他们内部给我复制一个,留带子他们,也不收什么手续费,反正都是熟人。

再过了些年,大约到了八十年代后期,九十年代初,常州电视台创办自己节目,我已经到了经济干校,他们联系我做了一期藏书节目、一期谈城市空心村的事,前后出镜有几回,不只是声音,图像也出现。当然在之前我在灯芯绒厂,已经有不少次录像机会,后来我把电台的、自己作报告的录像都翻录在一个带子上。我有20年前,人在中年时期的磁带录像,这是一般家庭,一般人士没有的。人家有的是故事片、歌曲带子。那时一台专业摄像机好几万,拍摄技术要求很专业。

随着中国全民进入数码时代,录音、录像走入平民百姓家,我的相机开始记录周围的人,其中有同学聚会的,有女儿成长的,有每年给老娘拍摄的,有自己旅游、书法、篆刻创作的,生活可以很轻松记录下来。摄像编辑工具,《绘声绘影》我很早就会使用,而一只录像机,7000多元的松下,是丫头参加工作第一次出差香港时买的,后来就留给老爸使用了,陆续买了几十小时的录像磁带,那种一个小时一盘的小盒子的。也知道电脑上要有根1394接口线,才可以把磁带拍摄的转换成数码图像,才可以进入后期编辑。学习摄像,学习编辑,学习电脑刻录,电脑、网络这些玩的一样没有落下。家里在磁带音带收藏600多部之后,又添了正版、盗版、自家刻录的各类碟片有上千个。在之后就是相机带着录像,有的机子录像可以变焦。谁都可以圆一个制作纪录片的梦。

之后发现碟片也有不方便处,不及收在移动硬盘里好携带。最初我的一只移动硬盘40G,1800元一个,是爱国者,国家品牌。后来觉得速度、容量不够,再配120G的,降下只要700多元一个,也给丫头买过,在之后没几年又要配容量更大的,第三只移动硬盘配到160G,只要400多元,估计用到明年差不多又要满了。十年的文档、十年的数码照片、音像资料就收在此三个盘内,找起资料来也方便。人类已经进入数码时代,咱虽进入老年阶段,也得学会使用这些先进技术储存自家的文化资料。只是自己要有个数,哪些资料要录下,照片拍下,要有历史感,不是自己这一代人玩了就完了,都要留给孩子们的,给他们编辑好,存哪里让他们都知道。这种学习无止境,也是其乐无穷的。

今年下半年玩到手机的内存卡,觉得这东西在替代U盘,既好拷歌曲,也可以当录音带,现在我发现也可考文档资料与照片,不用把U盘老装在口袋里。手机的功能开发得越来越完善,真是一机在手,什么都能干。只是有的老人没有利用好,没有发现自家手机还有这些装备而没有充分利用的功能。

用先进的数码工具记录生活,储存这些初看起来没啥意思,过段时间蛮有意思的身边变化,家庭变化,老觉得时代变化太大,真有点跟不上。新工具、新手段得跟在屁股后学。

起房造屋、乔迁搬家、婚丧嫁娶、游览名山、亲友聚会等等,以前都是靠文字、相片记录,如今记录手段大变化,而这些积存所占空间不多,只是要整理好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50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