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类题目我也能一一写来
——读《对照记@1963》
现在的书可以这样写来,两岸三地的作者,都是1963年生的,出个共同认可的题目,分头写来,让人对照着看。地域、文化、家庭、社会大环境不同,个人的感受就不同。虽然同龄,都有高学历背景,现在都是一方文化口子的悍将,笔杆子在圈内都很是了不得的家伙,但经历不同,笔下就大不同,这是走向国内文化大同交流上的一种尝试,很有意思。以前是同种文化,久分了一段时间,现在走向归一,先说点这些远离政治的题目,确有意思。
一本书三十个小题目,先就从台湾、香港、大陆说起,再说耶稣、孔子,交通工具说火车、飞机,再来说说春游、世界读书日,三个都是男人,人到中年的大男人,说一下初恋、母亲节、电车也可说,男厕所、女同学,然后说琼瑶、个人当年学的历史课本,单车,也就是自行车,女教师,再说到搬家,收音机、求职、报纸、爸爸、驾照、足球、三毛、大学、中秋、生日那一天,最后是以鲁迅结束。
题目都是他们自己商定的,有的人自己这个好写些,那个不好写,命题作文,不好写的也要硬了头皮写,有的题目涉及他人,如初恋,不是后来家里那位,人家还有社会圈子,讲事不讲人,即使有照片提供,也只是在几个人中由你猜去,哪是他的初恋,当年熟悉情况的都心知肚明,其他读者就读一份情意。
这些题,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小,都是可以有话可说的,而且背后都有那么一点意思,让人对照,留下一点余味。各人每篇文字都不长,千五左右,少许几篇长点也是有内容。
只花了一个礼拜左右就把厚达300多页,14.5万字的新书通读完一遍,书是今2012年1月才出的新书, 4月初我在常州书店买到。三地同时出炉。一边读,咱也一边想,我还可以列下一批题目,譬如:
看戏、磁带、碟片、连环画小人书、自刻光盘,都是后来年轻人玩过的,网上经历、电话经历、路上经历,艳遇不大好说,邂逅可以说,看电影、逛公园说过可以再说一下庙会,台湾、香港、大陆各地有自己的节场,不列入国家法定放假特有的集会,种花种草、送礼、找熟人、托人情,不同的人情世故、投亲访友,亲人除了母亲、父亲还有祖父母,还有其他特有的人物,是男人还会有丈人、丈母娘,有小舅子、小姨子,给自己人生重大影响的人物、自己给人家重大影响的人物,人生在世,何处不受人恩惠,终身难忘有几桩?又何处不给人以影响,特别是有了一点影响力、小权之后的在台上的人物。愉快的说完之后,还可以说点不愉快的,受窃,路上的、家中的,防范意识,侧面也反映社会治安,管理水平。我这里轻轻一列,也就有了头二十个,扩展一下,再凑成三十个,可以出个第二册。
现在的书可以这样积集,可以这么横切,解剖三地的正在台上领军报人、老编的心底,扩展开来,就是不同的文化内涵。其实还可以另外有一种组织法,纵起选择一下,不同年龄的对这些题目有感受、有兴趣的,不同行业的有不同的遭遇,搞他一个集积。我有时间的话,可以来他一个《对照记@1948》。
譬如说书,说“鲁迅”,我也有84版的《鲁迅全集》,得来也有曲折,我对别人说“鲁货”也很反感。三毛、琼瑶、金庸,他们仨就把金庸绕开去说了,我这一辈子阅读史,这三位连上内地的王朔都删了。什么事,好像都一样,差不多,年龄不同,感受也就不同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