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个《兰亭》扇面
做了一个多月的小楷日课,每日花一刻钟写一页八行笺,临完赵孟頫的《道德经》(选字本)再临《文徵明小楷三种》(《老子》三贴),自觉腕底功夫有点长进。后面要外出旅游几天,我不能像古代的文人,出门也带着纸砚笔墨,好不容易恢复起来的笔头功夫,不能因外出退了。所以今儿临完《盘谷叙》就想写个扇面。
每年入夏,我也总写两把扇面留作纪念。今年京中回来,带了两把空白扇子,送了一把给协群兄,没给他写,当时还没有进入创作状态。回老家后发现文亨桥西头的“近墨堂”分店也有折扇卖,且价格便宜,有一种7寸扇很是小巧,可以给丫头放包里备用。夏日的公共场所不见得都有空调,备一把小折扇在包里,有时也需要。
这回我写的一把是9寸扇,是京中琉璃厂西街华夏书画社南边一个新开小店买的。大扇骨还是机刻的“桃源山居”,有马钧款,葫芦绵绵,有几分雅致,只是底板刻得不很干净利索,但那个价格绝对物有所值。
写个什么内容呢?决定临回《兰亭序》。这一期《书法》上登了“虞世南临本”。《兰亭》的贴到处书店都有卖,我有许多的本子,这个最新的刊物本,是翻拍多次的,不是精本,临的时候就感觉到,细节处交代不是很清楚。按理我应当先临上几天再上扇面的。我这不是心急吗!只数了一下扇骨,够不够,28行能写下,但第一行没有把握好,字有点大,头重脚轻的。《兰亭序》我以前钢笔临过多遍,这回是第一次用毛笔,第一次一口气写200多个行楷小字,所以总体上属于抄写,不属于真正的临本,有少数几个字有点意思,整个有点失败的味道。归属临本,老铨临本也可以。当代中国我看有无数的《兰亭序》临本,每个书法爱好者毛笔字练到一定阶段就会技痒,就会上手试试。我有过一个《心经》扇面,这回只是添个“兰亭”新品。
因为没有将小扇骨退出,就直接带着骨头写的,这也大胆者的一种做法,一般的书家不敢的。虽在上午临写,南窗下不热,一会儿臂上还是淌汗了,洇上已经写好的,赶紧用纸垫上,不要辛苦半天弄个废品。
钤上名章后,引首用了“家珍”、“闲人”“洗心亭”“坐忘江湖”,落底是书斋章:踏石堂、尘室,扇面中间见到看白处,还留了“心经”“心路”两颗咪咪章。这一段时间都是临的正楷,没练行书,而且还是小行楷。临帖只是体会笔头感觉,真到创作作品,还真没大关系。
最后一道工序不是装扇,把两端大扇骨粘上,那个不急。是用相机拍照,没镶大扇骨扇面还可以展得比较开,镶上了,拍照效果没现在这么好。之后就是上传到“我的博客”相册内的“自家书法”一栏,由网友评点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