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的一批木雕作品
回老家这些天,闲来无事,就在阳台上琢磨、收拾这些木头。几个京中小武基淘得的残木,已经呈现手把件的样子,有的已经成型,只需稍许细加工,有的在已经完工的基础上要添加一点技术含量,增添一点雕刻难度,反正是自家玩的事,不计工时,满意为止。
有了台虎钳,有着三把木锉,这回很少像以前那样用刀,主要是用锉,既省劲,又讨巧,小把件上面大面积去掉点,以前一刀一刀削真有点笨,如今几锉就成型,粗坯就这样。
紫光檀料,很硬,锉下的颗粒很粗;麻梨疙瘩木料没有紫光檀硬,它的皮料很软,有韧性,好锉且尘灰不扬,说明它深重,这木料上手就感到,也是沉水木料之一。有块海南黄花梨块料,一锯为二可以成两块“无字平安牌”,锯时味儿有点辛辣,这木味是别的木材没有的,再加上我后来在粗砂纸细砂纸打磨后出现的麦穗孔纹,这是最典型黄花梨的特征,卖我的摊主没有骗我。相比较我在加工黄杨木时飞起的细尘,是别的木头所没有的,它特细特轻,而且对鼻孔、眼睛都有刺激作用。以前我用刀削,砂纸打磨,常遇着,会引发喷嚏连连,遇到这样,只能停下,给点时间,让四周空气澄净后再弄。这回我找出了上半年京城带回的口罩,是预防PM2.5的,但还是不管用,还是进鼻孔、进眼睛,但比裸露操作要好点。我觉得,黄杨木的材质最轻,粉尘也最轻、最细,后面带料到小武基加工大珠手串,要提醒师傅注意的,他们一般都是加工小叶紫檀、红酸枝料的,没什么人玩黄杨木料的。
这回带了一块大叶紫檀的料回来,这是根树杆的圆截面,断料时没在一个平面上,高低有错落,我觉得不好派什么用,磨平就做个茶托。没想到两面一磨平,上面的油线花纹,是朵半开的玉兰花,这是自然生成的,老天馈赠我的。这段大叶紫檀树杆截面,周边有干裂纹,像是岁月留痕,而中间的花儿太漂亮了!这是个惊喜,要是摊主当初看到上面有如此纹路,一定不会一块钱就给我。难怪浩椿见着拜托,下回遇着,给他也弄一块玩玩。这种事,往往是可遇不可求。碰上一次是一次,哪有次次都是你遇上?
木料收拾完毕,全部细节没问题后,还可以听听声音。有两块红酸枝长板料我没有带回,因为没有复杂的手艺活要添上去,当初就听了木材的声音,是清脆的响板,不知剧场演出曲艺节目,有的演员手里拿的响板是何种木料,我只知道京剧伴奏乐队里敲板鼓的乐师,所敲的笃笃板是紫檀的。这回我听清,海黄的板子也很清脆。好板料,不仅沉、压手且很响。黄杨不脆,紫光檀也不脆。
识料,开始用眼,后头用鼻,也用耳,当然一上手,感觉一下分量,如果还有锯锉等手段跟上,对了,我在给各类手把件打孔,还看到了烟的颜色也是各不相同的,加上我要刻章,各种木料也是性格脾气不同。拿紫光檀来说,写印就不大好写,要用朱笔,不然看不清。
数码相机在店里修理,所以暂时不能传上已经加工好的作品照片,等后面补上。知道的博友知道以后还可以上我的“相册” “新收藏”里翻翻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