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现了一个可以听评弹的频道
——兼评江苏有线台的频道管理
听孩子们回来讲到,京城年轻人很少看有线频道的电视,这段时间流行一种“小米”机顶盒,走的是网络无线,可以收到许多频道,外国的许多台都可以直接收到。信号收到,放大,图像效果不错,据说几个常州台频道、无锡频道都能收到,更不要说上海的各个频道。这也就是说,管是管不住,各省想控制外省办得好的收视,用收费的办法会给冲破。他们已经收看了一段时间,常有升级,但一升,有的频道就给屏蔽掉了,真管还是管得住的。但给民众多了许多选择权,光靠以前行政手段,看来是越来越不行了。技术的改进,民众的需求在不断冲击陈旧的管理。
我们家以前的收视习惯,每天傍晚还是看一段东方卫视的新闻,华东地区的事,老家那头的大事、文化新闻还是留心,也只剩下这一个窗口能看到一点。近来有一天突然给我收到一个频道是说中篇评弹《三笑》,那种好听的、久违了的苏白,软绵绵荡回九肠的琵琶与三弦,让人犹如品味了久违的一道家乡菜。于是我记住了它叫“七彩戏剧”什么的一个上海频道,而且连续几天就看这个录在三十多年前的双档中篇。当年听过一两回,没听全,这段时间每天傍晚五点之后安排一回书,这是评弹传统经典段子。后来这个频道又看到(北京有线收视为140频道),因为有预告,有一天晚七点有上海评弹“五朵金花”的专题,是新人们的专访,看到了传承,创新,新人的近况,解了我的耳馋。我已经几十年没有欣赏到这样好的节目,在接下来,是老艺人夫妻的专访,他们回忆,从民间艺人给招安,收编进入国家干部编制,五六十年代创作新篇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大唱赞歌,谨慎改编传统段子,那个时候人的思想单纯,而民众喜欢评弹,演员收入也很可观。据说名家五十年代初,一天的收入有一两黄金还多,老人回忆五十年代,江南地区民众喜欢评弹的热情是最高的。电视台留有很多老艺人的精彩段子,这当节目说到了很多老艺人的艺德,蒋月泉等等,我记得我曾收有他那一辈几个名家开山创调的开篇、中篇的磁带录音。《三笑》中说男档的叫范林元,他有一回说唐伯虎祖上来历,自己怎么从锡匠,转学银匠,再到要念书,一口气二十分钟一个人下来,真不容易,他如今是上海台评弹这档节目的主持人,与他拼档的是谁,没有记住。
有传承有创新,是任何艺术门类发展规律,但没有观众,就是没有基础,讲文化的繁荣发展,电视台是可以做许多工作的,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,不能给低俗类的有市场,要给好节目让出时间。一段时间有些春晚节目重播了再重播,即使是精品,也会倒了人的胃口,何况不是,是低俗。文化的发展也要给人有更多的选择权,不是电视台谁背后有钱,就给他烂播。辽宁台就要总结这方面的教训。
江苏台的问题,一段时间是各路诸侯割据,用收费控制选择上星台的选择。北京这里的有线管理,放得比较宽,每月收费略微高一点,其他只要上星的都放开,所以我也能闲来无事,上围棋台看看,古谱的拆解、新的对局观看。繁荣文化艺术,电视台的,各省管理是不是科学,能不能让百姓有更多选择权,应当放到一定的议程上来讨论,不能让有的资源成为某些部门谋利工具,独家专营。华东地区各省应对上海台的节目有所放宽。经济辐射、文化辐射都是同步的。各省把自己的特色弄得更好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