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果巷改造,请安排原住户的口述史抢救
央视8套播了《青果巷》连续剧,现在地方台又安排播出。剧拍得如何,观众各有自己的欣赏、评说。热点话题,当然不断。老汉我这里想到一个重要话题,不只是青果巷改造如此,其他市里的名巷改造也会遇着,要做一个口述历史的抢救工作,可能要动用全省高校文科学生的力量。
名巷的原住户,有的是数代人居住,由于改造,这批人就给搬迁、星散四处。他们各个家庭在名巷居住的历史,弄不好也就跟旧椽瓦一样给当成废弃物,从此就消失。有的家庭可能有动笔杆子的,会留下一星半星的资料,但也是极少数,一鳞半爪的。而名巷的改造,弄不好有的就是弄出个不伦不类建筑假古董来,这样一来就空留个名称,其他烟消云散。
我的建议是,是不是乘人家还没搬走,乘高龄的老人,记忆尚清晰,派一批人入户搞个调查,不仅是名人故居,普通民居也要有人入户调查采访。搞上一个专题,记录在案,名巷录里,有举世名人故事,也有老百姓的故事,把原生态的东西,不仅是建筑拍下,有录像资料,更有心灵上的记录。各家都有入住进来,也有迁出的各种故事。大时代的背景都差不多,落到每家每户,就有各家的悲欢离合。
谁来干这类事?各家能写,就各家写了,恐怕许多家庭没有提起笔来写的能力,有的还要他们自己去追问老祖宗,有的资料,弄不好搬家时随手就处理掉了。在常高校文科生能不能参与?省属重点高校能不能组织?大二、大三的学生,利用寒暑假,或者体验生活的时段。志愿者,既可以是花博园、世博园里那种,是不是也可是入户了解名巷生活史,家庭生活实录的志愿者?京城这样的口述抢救工作已经开始有写年份了,有的就是搞个专题,民国后几十万满族人一下都哪里去了?有的历史学家专著都写出来了,50个人的百年家庭史。我们既要有城市志,行业史,同时也要有这样的名巷名居名村的入户史,搞好了就功德无量,从中也能发现点新的东西。入户调查,要做点培训,调查重点,收集资料,有离奇故事,有平淡生活的都可记录,尊重历史,搞准年份。说不定我们的一班文科生可能就接了地气。文科的就业岗位,路子说不定开拓许多。
做这个事,说不定也还得要安排点经费,有的成果要打印,要出版,最后要汇拢在一起。要有个牵头的部门,经费落给他们,专款专用,也可以请有关热情人士友情赞助点。
青果巷改造,既要重视有形的建筑,还要重视无形的历史,有的就是心灵史,生活史。现在不重视,过段时间想到,可能就迟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