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书缘
常州街头的报亭,哪处能买到《南方周末》,哪处能买到《读书》,我还是有数。不像北京,一般的报亭这两类报刊都能随便买到。所以回老家之后,我得给一个报亭关照一句,我回老家了,报纸给我留着。但4月号的《读书》,我还得上和平路文化宫这里的报亭碰碰运气,没有也不要紧,可以回京后上三联总店去补。这就是大都市与小城市的区别,文化氛围不同,报刊的流动供应也不同。
这天我买了一本《读书》又上前后北岸这仿古街来。不是双休日,迎春市场,盛世古玩城没人气,不去溜达。我从迎春步行街后面,上藤花旧馆的北门,找个凉快的椅子坐下。时令已入初夏的样子,溜达半圈,就冒汗,翻翻新杂志,凉快一会。
有人觉得奇怪,老头一早纳凉来了。再一看是熟人,我们相互都认识。他就是常州国资委专管这块宝地的“地主”,多少年前,是常州纺工局团委书记小傅,现在是傅总。我原先知道他们办公处在青果巷东头,怎么如今搬市中心这块风水宝地来了?没有详细告诉我。这地方估计就是他们综合开发的,他们有块办公之地也在情理之中。他以为我是参加薛焕炳主任召集的什么会议,是找薛主任的。告诉我,薛主任已经来了,就在西面。焕炳在这里,我也就顺道先望望他。有一年多没见面。
就在西边的方志馆。他有个吴文化研究办公室。进去时只见他正在整理新书。见是我,立即说,怎么这么巧,这套书,才印刷厂拿来,还烫手的。
我真感叹,这段时间我真有书缘,走哪里都能撞着有人送书给我。一套三卷《毗陵琐闻》,分了“历史故事”、“民间传说”、“坊间聊斋”。焕炳分头给我解说,他这是收集的四库全书中涉及常州的文献,地方志材料钩沉的,有的就是自己这辈子上代传下的见闻。我说这个工作很有意义,去年一次饭局上听他说起,下半年国庆前就要出的,怎么一拖就是大半年。当场没插封,请他搞个签名本也不难,但我怎么拿回家,散开就不好带,没有包包,也就只好舍去一头。他告诉我,他几乎天天上午都要来此到一到。我后来在这本书的作者背景资料介绍中得知,他退休后还兼着常州吴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,《中吴》杂志主编。
我告诉他,这几年我读到唐宋笔记,特别是南宋笔记,凡与常州有关的人与事,都很留心,收入自己博客,回头我把他的书认真拜读后,看看能为他补充点什么材料。
到家当然先把《读书》放一边,把《琐闻》解开,翻阅一些大致概况。此书得到常州华音公益文化基金会的大力支持,近80万字,是凤凰传媒出版社出的,就在常州龙虎塘这边的印刷厂印的。装色淡雅,三本都有插图,很是讨人喜欢。
赶早,托人,不如撞巧。我很有书缘,这一个多月来在老家人家就送了我好几本新书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