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方名胜印章
腰疼不出门,除掉读书,就是刻字、冶印。每日一印,以月为单位平均算,差不多能达到。前几年每年能刻300方,今年的目标就是一日一印,加上每日一篇博文、一则韵语,一日也就不虚度。
印章刻到后来就是什么内容可以入印,是前人没有刻过的。刻是一种技巧,内容则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。看某人的印谱就可知道这个人读书没有,是抄的前人的,翻刻的,还是自己首创的。
把侯仁之先生的一本厚厚的《北京城生命印记》读完,后面准备写个读书札记,这里我先要说的是,他在考证米家“勺园”,是现在北大的什么方位,还有什么遗痕。北大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块名石,就是老米玩的。“勺园”一开始本是米芾的园子。上千年名家玩的一块石头,至今很好躺在那里,下次去一定要拍个照片,传给网友看看。而这里提到了一处缨云桥,早就消失在时间历史的长河中,可这名儿是可以给王留云女士刻的一个内容,在之前我已经为她收藏到一批与云有关的名胜,已刻成印章的有栖云观、支云塔、藏云阁、云庐等等,难怪她的哥见了要捧我,直是了得。
这回我选上的是“松风水月”,后面添个“轩”,就成了小两口他们西派住处的堂号。他们提过,让我留心过起个雅气点的。我曾考虑“恬水归海滩”,从古至今,没有人家的书房、客厅叫滩的,有现代气息,只是没有中国文化传统,不怎么,自己给毙掉。后来考虑用松馆恬水房,他们楼下有个茶座我注意到就叫湉水房。不就重了?而且靠得这么近,还以为是抄人家的,没了创意。要取、要抄还不如就抄古人的。“松风水月”原本是“勺园”一处景点。
海晏堂是可以入印的,纸上的堂号,还很大气,但它是圆明园的西洋楼前的一处景点。已经废了,大家还都熟悉。勺园,本是取海淀一勺。据侯先生考证,这个海淀、海甸,最初是店,北上出塞,去口外的,西线从这里往北,东线从长城喜峰口往北。在海淀歇脚,一个小店,与房山的周口店、西客站前的羊店一样,慢慢聚集的人多了,成了一个集镇。海淀有南海淀、北海淀,是块高地,西面有大片的泉水,后来成了水稻田、荷花池。随着清初皇家林园的成片建成,达官贵人在此都修别业。宋明时期的著名园子多次转手能传到北大圈子里,也就只留下一副图上的几处地名。
勺园也可入印,只要是小,小的书房,小的天地。
这三方一刻,这个月我每日一印就完成任务。能入印的好句不多,这跟少读古书有关。前段翻《唐诗别裁》、《词综》就有不少好句直涌眼前。唐代著名诗人罗隐的有两句“我未成名君未嫁,可能具是不如人”。“不如人”可入印。全诗可入款。是我今年少有的留长款的印章。东坡先生有一首卜算子《雁》“捡尽寒枝不肯栖,寂寞沙川吟。”“捡尽寒枝”可入印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