瞧瞧人家的珍珠饰品
——参观国家博物馆《珍珠》特展
半天时间除掉欣赏八个展厅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之外,我还顺带欣赏了一个《珍珠》特展。外地游客,进入国家博物馆,一般摸不着头脑,先看什么后看什么?有的也就看看重要的常设馆。在京城居住,一个季度上趟博物馆的,也就专看特展来的。这回事先我没有得到消息,也就在南北楼一层留心一下,有什么特展的预告。这个《珍珠》特展,原先要买特展门票的,因为是展出后期,放开了,不卖票,这就捎带看上。
不能用相机拍摄,没禁手机,我看看人家掏出手机在拍,也就不客气,留点资料,传给网友。这是那一个国家博物馆的藏品,我都没有找说明、看前言。而是直奔主题。
珍珠在我们国家也有多年养殖历史,佩戴珍珠饰品,也不稀奇,爱美的姑娘、女士也都会有几条自己喜欢的珍珠项链,或其他的珍珠饰品。但把珍珠饰品做得如此精巧,这是西方好几百年的传承。有的展品一看就是皇室成员,贵族家庭的传世品,设计精美,保管很好,如今展出,都在一个一个保险柜的盒子里,每日闭馆,立即锁上,运输也比较安全。
好像不都是淡水珍珠,母体——贝壳,海螺都跟着一起展出。有介绍,怎么人工养殖,种下去。一年期的珍珠多大,两年期的多大。但有一种绝细,小到只有芥菜籽那么细的珍珠是怎么来的,从前是怎么打孔的?真不可思议。
老家武进遥观洛阳这一带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家家都在搞养珠,河蚌养珠曾是一个很大的副业。不成型,不好看的就磨成粉,珠粉养颜。稍许可以,就打孔穿成项链,上品,那就出口海外,创外汇。但在国内的一般珍珠市场看不到这里国家博物馆这类展品成色。妇人玩珍珠可以这么玩法,国人的眼界从前都很低。
珍珠不只是全白的,有彩珠。我曾在三亚博物馆看到真正的黑珍珠,这里展出有一种血红的,很少见。珍珠也时常与其他玉石珠宝混合在一起搭配。纯一色当然自有特色。珍珠一般与银饰搭配,与金镶嵌,就有点俗气,色彩反差太大,与银互配更显高雅。皇后、公主的头饰有几件。边上参观的姑娘在寻找哪一件曾是茜茜公主曾佩戴过的。
好材料要有好的工艺设计,要有整套的组合,不只是玩一件、两件,是整套。中英文说明都很小,看不清,没讲故事,没讲传承,中国观众可能也都并不关心这类事。但搞珠宝设计,搞装设的看看都会有启迪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