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中游地坛
有几年没上地坛,往年前去也都是在新年上逛庙会。我们家都有两年没在京城过新年,新年庙会也就是那回事,没了初当新市民的那份热情。
王婆有兴致跟我外出近地转转。预告有雨,出门带着伞。过了夏至这段,是京城的雨季。新开通的双层电动公交44路,是内二环环线,真方便了我们上北二环那边的景点去。广安胡同北口起点站上,雍和宫东下,回头仍乘这趟,连二环的马路都不要过。
雨中打了伞游地坛别有味道。往日逛庙会,只是人,只是摊,是过年的气氛。有年来有中幡表演“一姆哥,二姆弟” 的,每个手指可以顶起粗大的中幡,那儿歌给我记录在有一则博客中。今儿这里的晨练给雨驱了,仅有几个外地游客,这里估计很难得有团队游客来。是游览雍和宫的滑脚过来看一看的。不是免费入园,王婆还要买张票,1元,活现眼宝。
小雨淋湿了古柏,五六百年前大明朝留下的,挂满了柏籽,特别粗大。灰喜鹊摇着尾巴在林间跳跃,肚子尚饿着,在地上觅着早餐,琉璃矮围墙东西南三面的门都落着锁,以为不开,再一瞧,里面祭坛上有游客。留了个另收5元小门票的北门可以进去。我有临时老年证,也就带着王婆进去。
皇家祭天、祭地的表演都曾看过,仅是个隆重浩荡的仪式。平日也就是高台,大平台。給雨一冲刷干干净净,没有半点尘埃。北面有炉,南边有大的焚香炉,这不是给平民百姓焚香的。也没有游客带香上这里来烧的。这里只是曾经最高领导拜求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的一个祭台。站在这祭台上,朝四周望去,可以看到绿荫外围,没有超高建筑物,不错,严格执行了城市规划,不像有的地方,不说远处的,就说北京西城区白云观,四周高楼一建,它缩成一个小盆景。这里留下的还是一块方正肃穆,开阔的古祭台。我们后来发现在西北角上,也搭了个东城区百姓大舞台,夏日纳凉演出用的。没有谁借用过这里的古祭台。天坛用过,故宫午门前也借用过,只是地坛没见过谁上去商业演出的。这里搞过书市,好像每年都有这么一次。
不知这里的地下空间使用情况怎样。在北二环中间这个核心地段,地下好几万平米的场所,要好好规划设计,不要弄成商业味很浓的,倒也是好地方,盖地下停车库,可以盖多少?
以前游地坛,从南门进,或者从北门出,或者从西门出,从没有沿外边围墙打东面走过。今儿还就走了东北、东南半圈。地坛外边与里面绝然两种气氛。里面没有多余的建筑物,干净整洁,无凌乱,外边东侧则是假山廊檐,是另一种景观,有生活气息。遇雨的老人就在画廊下聊天,谈论国内外大事,有点老家人民公园落星亭廊下,京城城南万寿公园半坡上的味儿。地坛周围的百姓生活,史铁生的小说,文字中有不少记录。
雨是越下越大,到家鞋全湿了。预报后面两天,还有暴雨。
评论